引言:
五十和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如今已经步入了花甲之年。作为新中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在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中,奉献了青春和热血,见证了国家从艰难起步到逐步强盛的全过程。这一代人,经历了历史的洪流,既有风雨的洗礼,也有阳光的沐浴。
在他们的记忆中,有过无数不易的日子: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岁月,人民群众饥饿与寒冷的艰难生活;他们也经历了那段社会动荡不安的岁月——停课的学校、下乡的命运,甚至是回到城市后依旧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那个时候,生活的条件普遍简陋,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充满了艰辛。
然而,尽管如此,许多这一代人今天依旧怀念那个年代。这种怀念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情感和思考呢?作为与他们同一时代的人,我常常在思索:为什么我也有着对那个年代的留恋呢?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这份怀念与以下几点原因密切相关。
一、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至今难以忘怀
展开剩余76%在我们那一代孩子的记忆中,大多数人穿的都是布满补丁的衣服。那时的东北家庭,常见的主食是玉米面窝窝头和高粱米饭,能够吃饱饭就已经是最基本的满足。记得中午带饭时,很多同学都会把玉米面窝窝头包裹在一块布纱布里,再搭配一小块大咸菜。当时的家常菜肴,大多油少肉少,饺子里有一半是菜,一半是肉,那是一年难得的享受。
尽管生活如此贫困,为何那时的童年依然令我们如此怀念呢?我认为,原因在于:
首先,当时上学不需要交学费,家长也不会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孩子不打架、不惹事,就是“好孩子”,大部分家庭并不会因孩子的成绩好坏而打骂。更少有父母因孩子学习问题而过度焦虑。
其次,我们的课业负担较轻,半天上学,半天玩耍。那时的孩子,总是热衷于小河里摸鱼、捉蜻蜓、抓青蛙,或者和伙伴们一起玩跳绳、跳格子、踢皮筋,甚至女孩们也喜欢玩打口袋游戏。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
最后,当时孩子们的理想十分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朴素的。没有现在的焦虑与压力,没有对未来的深深恐惧。那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梦想成为教师、工人或是农民。几乎没有人想成为富有的大官,也没有人急于追求物质的奢华。
二、青年时代阳光心态,生活简朴但没有心理压力
1. 就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在那个年代,能上大学的孩子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并没有奢求过高的职业目标。即便是考不上高中,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能够顺利找到一份工作,甚至进入一家大工厂,就会觉得非常幸运,并且在小企业、商店当营业员也很开心。那时并没有现在那样明显的社会阶层差异,每个人都很平等,大家的心态也简单。
2. 人们思想单纯,生活充实而简单。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心地善良,人与人之间没有复杂的算计和敌对。社会上的信任度很高,大家彼此帮助,互相扶持。而且,那时的人们普遍心态豁达,不会为小事烦恼。尽管生活不富裕,但大多数人都能知足常乐,日子过得平静且有序。
3. 爱情婚姻简单纯粹。那个年代的恋爱和婚姻,没有如今那么复杂的社会压力和外部干扰。大多数年轻人通过媒人介绍,恋爱并不需要太多花哨的仪式,一起看电影、手牵手散步就是幸福的象征。婚姻也很简单,离婚的事情少之又少,而如今,似乎婚姻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难题。
4. 理想与抱负脚踏实地。即便是自然灾害的严峻时期,也没有人抱怨国家或党,而是团结一心度过困境。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虽然生活艰难,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理想。当时的年轻人,会毫不犹豫地服从国家安排,这种理想并不遥不可及,是一种非常脚踏实地的理想。
5. 社会风气健康,贫富差距较小。那个年代的社会,几乎没有什么极端的贫富差距,极少有暴富的土豪和挥霍的富人。社会上没有吸毒、赌博等现象,人民的日常生活平静安稳,街头小巷无忧无虑,尊老爱幼成为习惯,学校里也尊师重教,社会风气非常和谐。
结论:
回望那个时代,我们可以发现,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却充满了真挚的人情和纯粹的理想。今天的我们,虽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却时常会怀念那个简单、纯粹而又真实的年代。那个时代的风貌,依然在我们的记忆中温暖如初,也许正是这种简朴、纯净的生活态度,成就了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深深怀念。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公司平台,股升网配资,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