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乡村振兴,技术先行;数字赋能,创新为翼。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开展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众多农业从业者踊跃参与,以短视频形式创作、发布大量优质作品,广泛传播农业实用技术,持续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经大众投票、专家评审和复审,最终评选出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十佳达人。
典型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他们,有用镜头记录育种密码的“新农人”,有将实验室搬进直播间的“田秀才”,更有让乡土经验搭乘流量快车的“数字农夫”。南方农村报推出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风采专题报道,聚焦以“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的农技达人,记录他们以短视频打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壁垒的创新实践,全景展现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的创新探索。
在广州市增城区的鱼塘边,养殖户们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被大家亲切唤作“最接地气的土专家”的余明海。作为增城区农技特派员、“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五联村的定点技术帮扶专员,这位深耕渔业二十余年的专家,不仅肩负着全区水产农技推广的重任,更以互联网为桥梁连接万千养殖户。从塘头问诊到云端授课,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他用始终如一的坚守与创新,成为村民心中“靠得住、用得上”的致富领路人。
余明海深知,要让先进水产养殖技术真正扎根田间塘头,必须打通线上线下双通道。日常工作中,他常年奔忙在各养殖场间,每年完成40场次技术服务,并在中国农机推广APP详细记录,同时参与10场次专业问答,用脚步筑牢线下服务根基。
对五联村养殖户而言,余明海的身影更是刻在塘埂上的记忆。他常带着笔记本穿梭于鱼塘间,手把手破解养殖难题、细筛市场行情,针对性提供种苗选育、机械选型、饲料配比等实用方案;从日常管理到病害防控,从健康养殖理念到科学用药规范,他常把“禁止使用违禁药物”“严格遵循休药期制度”等要求融入塘头交流中,让规范养殖的意识深植养殖户心中。
频繁的塘头接触中,余明海发现养殖户常因突发问题手足无措,便着手整理典型服务案例供大家参考。2018年开始受疫情影响,线下服务受阻,他顺势开拓新媒体阵地,通过短视频、直播拓宽技术传播边界。视频里,他把养殖痛点拆解成易懂的"土办法",让养殖户听得进、用得上;直播间里,300场实时答疑成了特殊时期的"救命稻草",让技术服务始终在线。如今,他的抖音账号“更靠谱的渔医海哥”原创内容超800条、视频号超300条,累计收获近4万粉丝、15万点赞,浏览量突破2000万次。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深谙种苗是渔业“芯片”的余明海,早在2019年便瞄准鳜鲈鳢种苗的“卡脖子”难题全力攻关。彼时的增城区,水产养殖仍以传统四大家鱼为主,特种水产占比不足3%;而鳜鲈鳢等名优品种因种苗携带病毒率高,阶段性培苗成活率不足10%,让众多养殖户望而却步。
作为广东德权渔业的技术负责人,余明海临危受命,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组建攻关团队,聚焦鳜鲈鳢病毒病全链条精准防控核心问题。团队从鳜鲈鳢种苗病毒净化、疫苗免疫到疫病区域化控制,层层递进开展系统研究,成功突破“亲本病毒无损检测”“病毒高效阻断”等关键技术,最终研发出“无特定疫病鳜鲈鳢种苗养殖技术”。
这项技术推广后成效显著:应用区域内特定病毒发病率降低18-31%,培苗成活率从不足10%跃升至70%以上。截至2023年,这项成果已累计培育大口黑鲈、乌鳢、鳜鱼无病毒水花17.68亿尾,规格种苗1.6亿尾,销售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推广辐射成鱼养殖面积达11.56万亩,不仅有效减少病害损失,更实实在在助力养殖户增产增收。
在余明海推动下,增城区特种水产养殖品类占比从2018年的不足3%跃升至15%以上,预计2025年全区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将超8000亩,年名优水产品出塘量可达20000吨以上,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6亿元,带动配套产业超10亿元。
这份产业跃升的成绩单,源于余明海构建的“产学研用”闭环体系。联合科研院所攻关核心技术,依托广东德权渔业实现成果转化,再通过“农技轻骑兵”“塘头会”等形式手把手传授给养殖户。他倡导的“加州鲈无特定病原(SPF)苗种繁育技术与示范”被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列为重点推广项目,相关成果荣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从五联村的一口鱼塘到全国十余万亩养殖水面,从养殖户口中的“土专家”到全网熟知的“渔医海哥”,余明海用科技的力量撬动了鳜鲈鳢产业的转型升级。“渔民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奖状。”这句常挂在他嘴边的话,恰是他深耕水产领域的初心。如今,这位“更靠谱的渔医海哥”正带着技术与热忱,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继续书写水产养殖的富民新篇。
往期回顾:
林进杰:十年深耕,让牛大力从“土药材”变身“黄金产业”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①
郑朝武:数字赋能绘就柑橘产业致富新图景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②
罗群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田埂间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③
吴洪邦:八节点精控水肥,让沙地红薯变身“金疙瘩”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④
胡祝林:“油”墨点翠,“豆”香沁柚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⑤
阮宾:95后农技推广人,让热带水果结出“致富果”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⑥
吴宇辉:用镜头串起岭南荔枝香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⑦
潘国平:竹杆连通百村路,金果甜透万家心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⑧
撰文:朱亘
设计:欧剑钊
来源:南方农村报
配资公司平台,股升网配资,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