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海振 陈洋洋 报道
一个暑假,数百万人次的客户量,高达千亿级的市场规模……过去几年,研学游这条因将“诗与远方”相结合而备受欢迎的黄金赛道,经历了爆发式增长。然而202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和从业者感觉到,报团的人明显减少,不少小公司悄然消失,研学游“降温”了。
订单量“拦腰砍”
“千人团”缩水到不足200人
“今年暑假,我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都不去了。”湖南一位长期关注研学游的家长朱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他家孩子所在的学校和校外兴趣班还在扎堆组织研学游,参团价格3000元-8000元不等,时长多为3-5天。报名情况非常好,比如一个辅导班30个孩子,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人报名。但到了今年,一个班最多也就一两人报名,甚至无人问津。
朱先生注意到,就在9月1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发布的消费警示提到,此前研学游旅行服务质量不高、课程内容与宣传不符、安全保障措施不足等问题曾多次引发社会热议,提示广大消费者慎选研学游服务,防范安全风险。
对于市场“降温”,各个研学游公司机构和协会的感受更直观。
“今年,各家学校组织研学游活动都在减少,有的甚至直接停了。”华北地区一家研学游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暑假,该机构组织的研学游至少接待了4000人。今年暑假,业务量几乎“拦腰砍”,且这还算好的,他了解的部分机构业务量直接归零。
在陕西研学游市场,以前最火的千人规模的“大研学游团”也越来越少见。如今,随着报名人数大幅减少,研学游团多改为200人以下的小团,主要接“散客”,能否报满全看家长和孩子的意愿。
“家长花钱给孩子报研学游,很大程度是抱着一定的功利目的,为了综合素质评定加分、辅助提升课内知识等等。如果孩子学不到东西,那对于家长来说就是妥妥的亏本教育投资,家长不会反复上当的。”深圳的家长王先生曾经也热衷于研学游,他本人经商,在他看来,部分研学游的性价比实在太低。他曾算过一笔账,一个原本报价4000元的普通旅游线路,有机构打着“研学游”旗号稍作包装,摇身一变就能卖到8000多元甚至上万元。
重庆某中学家委会成员檀芳(化名)早已放弃了研学游,去年的一次经历让她心有余悸。当时,孩子学校组织集体研学游,中标机构承诺带孩子们体验乡村传统文化,早上7点出发,晚上6点返程,收费200多元。然而据她讲述,实际上,机构带孩子们冒着酷暑去钓鱼,钓上来的鱼是发臭的,很多孩子吃完都拉肚子。
记者查询发现,2024年携程等旅游平台数据显示研学游类订单量同比增长175%,国内研学游人数增长2倍,海外研学游增长也达到了120%。但今年,不少研学游机构花费数月筹备的研学游营,直到暑假尾声,都没达到成团人数。
行业“洗牌”
30多家研学游机构仅剩五六家,有的教练改行送外卖
“降温”来得突然,部分研学游从业者已开始转型,有的教练或者导师直接去送外卖了。
“我身边有不少研学游机构关闭,原先30多家,现在只剩了五六家吧。”一位从业多年的研学游机构负责人陆锋(化名)透露,当地多数学校已暂停研学游,身边干这行的朋友要么转型,要么干脆转行。
与此同时,涌入研学游行业的新企业数量也在减少。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研学游”相关企业约为2.6万家,湖南省、山东省和广东省三地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从企业年度新增注册数量趋势来看,研学游相关企业在2019年达到新增注册高峰,年注册企业达到5700余家;而进入2025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仅1000家左右。
陆锋告诉记者,目前他负责的研学游机构已完成了课程内容的重新设置。转型后,出团频率虽然略有增加,但参与人数明显减少,整体业务量不理想。
“我们今天又丢了两个国庆假期的订单。”东部某省份一家航空研学游基地工作人员的言语间尽是无奈。他告诉记者,去年研学游业务量还在暴涨,今年就开始大幅下跌。再加上民航局明确规定16周岁以下不准参与飞行体验,这让该机构主打航空知识科普、飞行体验等的研学游业务受到影响。公司已经尝试了不少办法,但效果不明显。
记者注意到,此前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研学旅行消费调查报告指出,行业存在游而不学、质价不符、安全措施不到位、师资存疑四大问题。
资深业内人士周宏(化名)对此表示认同。在他看来,近几年研学游行业乱象丛生,重新洗牌是必然结果。他认为,研学游机构若想转型成功,必须要解决家长们的三大顾虑:首先是安全问题,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有限,家长不放心其独自出行;其次是“游而不学”问题,许多研学游项目内容浅薄、走马观花,无法达到家长所期待的拓展课内知识的目的;第三是价格乱象问题,家长期望研学游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一位教育行业资深专家指出,研学游市场“降温”是市场自然淘汰与家庭经济压力双重作用的结果。此前,市场上研学游项目同质化严重,大量机构仓促入局却缺乏特色,存在“游而不学”、质量参差等问题。随着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消费趋于理性,更注重教育投资的性价比,便不再愿意为部分低质高价的研学游买单。
何去何从?
从走马观花向深度、精品化转型
“从业机构必须提质增效,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研学游,比如嵌入课程、实践交流等,真正体现学有所获,才能在优胜劣汰中生存下来。”前述教育行业专家表示。
生死关头,转型已成必然。研途知新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韩东认为,目前的市场行情对研学游机构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各大机构再走往年的同质化竞争路线,纯属内耗,没有意义。但凡还想在这一行干的,都在忙着提质转型,开发创新课程。他们公司对目的地涉及全国20多个省份的100多项研学游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更新,新开拓了小包团、私人订制、亲子游等项目,同时在营销上下功夫,努力拓展全国客源。
“我们在去年9月份之后,将全部研学游业务转变成了户外游学,开发了溯溪探险、皮划艇、高尔夫等户外项目。”荣耀少年行负责人代松告诉记者,转型至今,公司总体业务量明显比那些依然只做研学游的机构要高,压力稍有缓解。
陕西省一家研学实践教育协会相关负责人田老师介绍,该协会于去年6月成立,主要利用专家智库为会员单位提供内容指导、安全评估和资质审核,推动研学游质量提升。她告诉记者,面对市场“降温”和行业洗牌,不少研学游机构转而开发精品小团,主打与课内知识衔接,凸显研学游深度,虽然成本高了,但价格和客源基本稳定。
面对研学游机构们的转型求生,前述资深业内人士对行业未来发展持肯定态度:“这一行火起来就说明市场有需求,如果将来研学游的质量提上来了,很多家长还是愿意给孩子报名的。”
与此同时,行业规范和监管措施正在逐步加强。
2025年5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研学旅游服务要求》(LB/T 054-2025)正式实施,要求强化活动主体责任,若出现问题,消费者可以清晰追溯责任主体;完善研学游课程与线路设计要求,保障教育与体验质量,确保孩子在“游中学、学中游”;强化安全管理,全方位守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
记者注意到,对于那些坐拥丰富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省份而言,官方“下场比拼”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研学游项目的含金量,促进行业规范化。2024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确定黑龙江、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四川等6省份为首批试点省份。今年7月,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烟台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好客山东 见识齐鲁”2025山东省暑期研学旅游推进活动中,公布了山东首批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的60家单位名单和十大海洋研学旅游线路等。据悉,未来两年,山东将组织专家开展全流程跟踪指导,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市场认可、口碑过硬的品牌研学旅游基地。
配资公司平台,股升网配资,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