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先生一辈子经常能得到贵人相助。为什么总有人帮他?原因相当复杂,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其中的原因,最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白石老人性格淳朴,他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就是“舍得”。有舍有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白石老人是农民出身,有农民的朴实,同时也有农民的智慧。很多写白石老人的书里边,都说齐白石不太愿意和当官的人打交道。这种说法流传得挺广,也有它的依据。当年白石先生写过一个告示:“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告示
白石先生的意思很明白。但是我们要注意他写这个告示的背景。当时正值北平沦陷时期,很多日伪头目也附庸风雅,好买幅画什么的,经常打扰白石老人。白石先生一来是要表明自己同仇敌忾的爱国心;另外,这些日伪头目和汉奸,人品肯定也强不到哪里去,白石先生也很烦和他们打交道。所以就写出这张告示。
展开剩余87%并不是说白石先生和当官的人就不打交道。他和蒋介石就打过交道,送过蒋介石《松柏高立图》;跟毛泽东打过交道,送过毛泽东一幅《松鹰图》。所以您能看出来,和当官的打交道,白石先生分寸把握得非常好,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不像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一有达官显贵出现,就赶紧贴过去,生怕放过任何机会。
▲樊增祥像
早年白石先生“五出五归”,陕西有一位大官员同时也是大文人,叫樊樊山,也叫樊增祥。他和齐白石相谈甚欢,两人互为知己,真是相见恨晚。樊樊山当时进京述职,要从陕西到北京。他跟白石说,你也跟我一块儿到北京,我给你介绍一份好工作。这个工作是干什么?当时京城里有一个人正爱画画,你可侍奉此人画画,这个人就是慈禧太后。樊樊山确实有这样的关系,这句话绝对不是吹牛,齐白石当然也有这样的绘画功力。这事情要落在很多常人头上,就会想了:能跟着慈禧太后这“总舵主”,这是多好的机会啊!
但是,这时候齐白石的选择就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了:不去!为什么不去?白石先生当时的心情,我们可能无法准确推测,总而言之,他选择不去。樊增祥又说:你不去京城里侍奉慈禧太后,那我在地方上,比如江西什么地儿给你捐一个县丞吧。
清末很常见拿银子捐官这种现象。这样的话,至少有了些功名,身份上就不是普通老百姓,不是布衣,而是官员身份了。要说这种官员身份有什么现实好处,有一句话我们也听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是白石先生又拒绝了。说他不想当官,太累了,还是画自己的画比较好。两度推辞之后,樊樊山没办法,就把打算给他捐官的这些银子当做画画的润金,直接给了齐白石。从这件事里我们也能看出来,白石先生知道什么事儿进,什么事儿往后退。这个过程里边,他的脑子始终非常清醒。
▲王闿运像
早年,白石先生有一位老师王湘绮王闿运。这是位大文学家、大学问家,在清末直至民国年间都很有名,在政府里也有自己的位置。湖南很多人都巴不得要拜王湘绮先生为师。有人也跟齐白石说,你去拜吧,这是咱们湖南大名鼎鼎的一位先生,受到他的提携,你的事业会发展更好。白石先生还是很清高的,说我不去拜,王先生对我也不了解,难免遭遇尴尬冷落。但是后来,王湘绮从其他渠道知道了齐白石,看到了他作的诗、画的画,对他比较欣赏。这个时候齐白石还不去拜师,王湘绮先生就有点生气,跟别人说:这个齐木匠确实很怪,别人都巴不得要拜在我门下,而我好像求着他来拜师。齐白石知道了这个情况,才到了王湘绮家,恭恭敬敬行了拜师礼。
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也再一次印证了齐白石有所为有所不为,进退分寸把握得非常好。齐白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执著、非常自信。从他的“衰年变法”这件事上,我们就能感受到他这种自信。您想,57岁来到北京创业,还拖家带口,一家老小都指着他卖画挣钱。但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画,这一点谁也说不好。就在这个时候,白石先生打算“变法”,而且非常坚决,说“即便饿死京华,公等勿怜”。按照当时白石先生的处境来看,失败的风险和代价是很大的,但是他有这种自信和执著。
很庆幸白石先生成功了。这和他的自信执著有必然联系,也和他的勤奋密切相关。作为一个职业画家,白石先生堪称劳模。他刻的印章里,就有“浮生无一日不画”、“不叫一日闲过”这样的印文,事实也确实如此。白石先生每天有固定的作画量:上午画4张,下午画4张,晚上掌灯再画几张。我们提到过,在白石先生的作品数量众多,他一生总共画了两三万幅,这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日积累下来的。他的勤奋奠定了基础,他是实实在在地去画。这种精神,对当今画坛,依然是强大的正能量。
▲陈师曾像
为什么有那么多贵人帮助齐白石?我们还要看他的待人接物,白石先生很懂得感恩。齐良迟先生写过一本书《父亲齐白石和我的艺术生涯》,书里追忆了一些细节——父子二人在院子里聊天,白石先生跟良迟说:“陈师曾是当年对我帮助最大的一个人。”说到动情之处,热泪盈眶,说你有空的时候帮我打听一下,陈师曾的后人,现在生活怎么样,如果需要我们帮助,我们要尽些心意。他不会忘记,昔日有恩于己的朋友。
白石老人在晚年还经常提起徐悲鸿,说:我最相信的人就是徐悲鸿先生。我们讲,是老人嘛,是老小孩,白石老人晚年也很有个性,经常有人请他去学校讲课,他都不去,但唯独徐悲鸿来请,老人高高兴兴地就去了。从这点看,老人对徐悲鸿也是知恩感恩。
▲齐白石和徐悲鸿老照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同道之间的相处。自古就说“文人相轻”,书画圈当年也这样,但是齐白石先生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是楷模。他“不说人之长短”,从来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白石先生从来不在别人面前说“谁谁画得太差了,你看我画的比他强得多。”我们学“齐派”的绘画,同时也要学“齐派”的做人,这些是精髓。但是白石还有一句话:“人骂我,我也骂人。”白石先生的人物画里,大家会注意到一个经典的形象:一个长胡子老头儿,双眉皱着,眼神朝着一边,手指指向旁边,上边题着“人骂我,我也骂人”,非常可爱。咱们中国人不是说要“以德报怨”吗?不管别人怎么骂我,我也不骂他,同时我还以更好的仁德去对待他,“以德报怨”似乎是做人的一个高标准。但是《论语》里孔子的话,我觉得更符合白石先生的思想。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们恭敬有加,我们对别人更要“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以德报德”。什么叫“以直报怨”?如果别人对我们很苛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保持一个正直的心态就可以,没必要“以德报怨”。如果以怨对待你的人,你以德回报;以德来对待你的人,你也以德回报,这就显得太没原则了。
▲齐白石书画作品《人骂我,我也骂人》
具体是什么事,白石先生“人骂我,我也骂人”?说白了,也没那么剑拔弩张,类似的事儿也是在嬉笑怒骂之间。有一个例子。当时白石先生不愿意去学校教美术课,是因为有很多清末的遗老遗少,看不上白石的画风,背地里经常说齐白石坏话,甚至当面也说。有人觉得齐白石这种阔笔大写意、大墨块他们看不上,说齐白石是“厨夫抹灶”——好比厨子在灶台边上拿着抹布胡涂乱抹。白石先生回敬了他们,针对勾勾描描程式化路子,回敬道:你说我是“厨夫抹灶”,你是“篙工擦船”。撑船的这些人,除了搞运输,横渡大江大海之外,有时候也得做一些维护工作,比如擦船。船进了船坞,要把船底仔仔细细打磨一下,把它打磨平了,还要上漆,这样能延长船只的使用寿命。因为打磨工作需要仔仔细细,用到画画上,就是放不开笔墨的一种典型。所以齐白石以“篙工擦船”回敬“厨夫抹灶”,就是充满文雅之气的“人骂我,我也骂人”。(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收藏书画,就找“白石传人”的齐白石书画院,版权所有,现场创作,齐白石画派,百年传承,一脉相传,只做真迹书画,集聚众家之长,现场创作,可根据藏家要求定制字画,可合影!常年售收高端书画,寻找合作高端书画经纪人、合伙人、大区负责人,主要运作齐白石生前的同款画画毛笔、齐白石画虾专用宣纸、齐白石墨块、齐白石自制颜料配方、齐白石画工笔草虫秘法、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藏父亲齐白石书画遗作真迹展及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自藏书画名家专场拍卖、、白石小女齐良芷旧藏齐白石师友弟子书画展、齐白石传人、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致敬齐白石诞辰160周年重现齐白石笔下的微观世界书画展等项目,还有运作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徐悲鸿、齐良芷、齐媛媛、齐良琨(齐子如)、齐良迟、齐良已、齐良末、齐秉正、齐秉颐(齐九十)、齐自来、齐秉慧、齐晓溪、齐展仪(齐秉声)、齐秉淑(齐二澄)、齐寿余、齐育文、齐丽霞、齐由来、齐佛来、齐慧娟、齐硕、齐景山、齐水莲、齐燕君、齐社君、齐驸、齐艳芳、齐艳喜、齐晓清、齐晓红、齐江山、齐昆山、齐君山、齐世源、李可染、李苦禅、娄师白、郭秀仪、王森然、王雪涛、卢光照、王漱石、王天池、王文农,杨秀珍、傅石霜、王铸九、崔广五、汤发周等齐白石传人价值百千万以上的书画、印章真迹作品,亦可接受NFT、数字藏品、元宇宙、跨界品牌联合,文化赋能资源整合,让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成就您的品牌升级之路,让您从做生意上升到做文化等项目操作,欢迎有实力的网络公司竞标。(图文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公司平台,股升网配资,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